什么是愛情(我執的愛)
來源:mlrj999 發布時間:2018-11-14 12:16:18
什么是愛情?愛情,就是戀愛雙方對對方我執的最大限度的滿足。
凡夫都是有我執的,一般的小人物,又不是古代的皇上,隨時有人觀察你的臉色、等著滿足你的需求,大家都只是蕓蕓眾生而已,那么這個時候,由于業力的推送,人群中冒出一個人來,他(她)格外的欣賞你、在乎你,盛贊你是多么的與眾不同,如鶴立雞群,如明月處星;你的容貌多么美麗,你的心地多么善良,你的性情多么溫柔;你多么有才情,多么能干,多么優秀,等等等等,千好萬好,數之不足。
總之,在此時,萬千人中,我眼中只有君一人而已——遭逢這種情況,如果不是因緣不契,作為凡夫,你的“我執”便會被這一切深深的陶醉了,感到一種分外的愉悅。于是你懷著一種類似于被伯樂發現了千里馬的心情,投桃報李,對這個 “獨具慧眼”的人刮目相看,青眼有加,二人彼此發掘,彼此欣賞,遂成其姻好。
讀罷上述過程,你看出來了嗎?除了前世的業力的作用之外,一般情況下,雙方總是有一個人先愛上另一個人,不遺余力地去滿足對方的我執;對方受到感動,又反過來去滿足追求自己的人的我執。
對于追求者來說,他的投入是要求回報的,也就是說,我先滿足了你的我執,之后你也要滿足我的我執。如果不滿足會怎么樣呢?他(她)就會痛苦不堪,甚至因愛生恨;而對于被追求者來說,則是我愛你,是因為你愛我,你令我的我執感到愉悅。實質上被追求者愛的是什么呢?是他(她)自己。自己的我執得到充分滿足時候的陶醉感覺,就是愛情的感覺。由此可見,愛情和婚姻的男女主角相處的過程,就是兩個人的我執此消彼長的過程,是兩個人我執的一種游戲。
![]()
愛情有三個特點:
第一,“如露亦如電”——愛情是短暫而無常的。
愛情就象花一樣,從一粒種子開始,發芽,抽枝,到含苞欲放,初放,盛放,乃到凋零,這是一個自然的發展過程。世界上沒有人能夠阻止花兒的凋零,因而也就沒有人能夠阻止愛情的凋零與終結。
愛情又象人的青春,曾幾何時,我們也曾“指點江山,激揚文字”,豪氣干云,也曾貌美如花,也曾如臨風玉樹,而今或是人到中年,或是垂垂老矣,神采飛揚的剎那青春,又安在耶?人生本已如白駒過隙,青春更是稍縱即逝,而愛情,只不過是青春鼎盛時期的一道閃電罷了。誰人見過閃電會永遠停駐在空中的?又有誰見過露珠在太陽底下不被曬化、不被蒸發得無影無蹤的呢?
既然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的,那么愛情作為有為法的一種,又豈能獨免?除非愛情是無為法,而要是那樣的話,我們就不必追求佛法了,只需去追求愛情就好了;我們也不必學佛了,只要去學習那些癡男怨女就好了。推論到此,作為佛弟子的你,豈能不覺得可笑?
第二,如“夢幻泡影”——愛情是空幻的。
為什么說愛情是空幻的呢?由于無始劫以來的業力糾纏,大部分人一生中不止跟一個異性有緣,而最終得以結婚的,通常只有一個。請你試著回憶一下,從你青春萌動的時候開始,你所心儀的那個人,到后來你為之心動的一個個異性,他們是否都還鮮活地留存在你的記憶里?如果每一個人都細節清晰地保存在你的記憶里,那么我只能說:佩服你是天生的情種!事實上,除了眼前整天面對的那個人,其他的人,早就已經湮沒在現實的瑣碎和歲月的煙海里。
是的,偶然當你回想的時候,你知道是有這么回事兒,但是,當時的事,當時的人,就像老照片一樣,已經有些模糊不清了?;貞浲?,就像做了一場夢,而一段段的感情經歷,就像是一個又一個內容相異的夢。有的時候感覺往事是那樣的遙遠,以至于覺得仿佛發生在前世。甚至有的時候會想:它真的發生過嗎?還是沒有發生過?雖然答案常常是肯定的,但是沒有什么比自己的這些感受更能說明感情經歷的空幻了。
![]()
唐人李商隱在《錦瑟》中寫道:
錦瑟無端五十弦,一弦一柱思華年。
莊生曉夢迷蝴蝶,望帝春心托杜鵑。
滄海月明珠有淚,藍天曰暖玉生煙。
此情可待成追憶,只是當時已惘然?!?/span>
這首詩描述了一種倘恍迷離、如夢似幻的心境,把追憶時的那種悵惘心情寫到了極致。其實大部分人在回憶事隔不遠的感情遺憾時,都難免會有一些惆悵,但是等到他到中年、晚年,惆悵亦如風,剩下的只有無言了。當代著名作家余華在《活著》中借著主人翁福貴的口唱道:“少年去游蕩,中年想掘藏,老了做和尚?!睘槭裁蠢狭讼胱龊蜕心??因為他用了一生體會到了人生的幻滅,觸摸到了生命和生活的空性。
對于學佛的人來說,其實應該注意去體會人生的空性。你看過電視連續劇嗎?當戲中的人正歡天喜地、或者正悲痛欲絕的時候,你拿起遙控,把電視“啪”地一關,這個時候,不管故事是多么的九曲回腸、情節正進展得多么如火如荼,這時熒屏上唯余一片空白和沉寂。那些戲中人、戲中事,那些愛恨情仇,又在哪里呢?
每個人的一生其實就是一部電視連續劇,有的精彩些,有的平淡些,但是不管你正進行到哪里,只要閻王爺拿起遙控“啪”地一關,你的人生屏幕立刻就會一片空白,你曾經如此投入的一切喜怒哀樂都化為泡影、無影無蹤,你的這一期業報就結束了。事如至此,你覺得自己這一生中所經歷的任何事情,還有什么真實可言嗎?如果說整個人生都是空性的,那么,作為人生的一個組成內容的愛情,又焉能不空?
佛法再多,大旨也不過談情而己。佛祖愛人生、愛社會、愛眾生,他對一切都充滿了愛,他本身就是一個大大的有“情”人,只不過此情非彼情罷了。
第三,“諸法因緣生,諸法因緣滅”——愛情是因緣法,是有條件的,因而也是有生有滅的。
兩個人的相愛是諸多因緣和合的結果,它有很多的條件,比如前世的因果,今世的外表、相貌、氣質、性格、家庭背景、生活條件、文化修養等等。這些條件中的任何一樣發生變化,只要在戀愛一方的心目中認為它是重要的,那就會產生嚴重后果。比如男人通常很注重女人的色相,當一個女人人老珠黃的時候,男人就會厭棄她,而喜歡靚麗的青春少女,這是最常見的。這個時候,由于女人的衰老,色相這一條件發生了變化,原有的愛情就消失了,男人便撒手去追逐新的愛情了。當然,在現實生活中,事情往往不是這么簡單,經常是很多條件都發生了變化,愛情也便隨之搖擺變化,乃至逐漸磨滅掉了。
了解了愛情是因緣法,我們就理解了它的生與死。當條件具足的時候,它就生起;當條件不具足的時候,它就消亡,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了。萬物有生必有死,有始必有終;因緣有聚,亦必有散,散了的時候,讓我們到哪里去尋找愛情呢——它早已尸骨無存了!愛情既然有上述三種特性,那么,愛情是不是壓根兒就是不曾存在的一件事情、是我們的幻覺呢?也不是的。當初那個人說“愛你一萬年”、“??菔癄€不變心”的時候,他(她)是真的;現在他(她)變了,愛上另外一個人,這也是真的。這恰好說明了愛情的無常和生滅變遷,正所謂“假作真時真亦假,無為有處有還無”。
世人都說,愛情是婚姻的基礎。愛情本身既然已疑幻疑真,那么這個基礎的堅固與否,我們也就一目了然了?;橐鼍秃帽纫粭l繩子,它想把愛情捆綁住。愛情既是空性,用婚姻捆綁它,就象用繩子捆綁空氣一樣,能綁得住嗎?愛情既是無常的,用婚姻捆綁著它,它就永恒了嗎?愛情既是因緣和合而生的,用婚姻捆綁著它,它就不分崩離析了嗎?不,愛情的特性不會因為婚姻的形式而改變,否則就不成其為特性了。
那么,我們人類為何還要選擇婚姻這種形式呢?這是因為,第一:所有的愛情滋味都差不多,過程都大同小異,“三千溺水,我只取一瓢飲”,人們常常把這視為對愛情的專一,實際上,這一瓢水,與再取它三千瓢水,滋味會有什么差別嗎?不都是水嗎?體驗過一次愛情,其實就不需要再浪費人生了,不如省下精力干點別的,比如學佛修行什么的。佛陀曾經說過,世界上如果再有第二件像愛欲這樣的事情,就沒有人能修行得成了,可見愛欲的為禍之大。這樣的大患,一已足矣,何可再三再四?第二:為了人類的集體安全和個體安全。如果沒有婚姻約束,每個人都隨心所欲,就會產生很多的社會問題,財產、子女、淫殺等等,不勝枚舉。如果人們打著愛情的旗號,毫無節制地放縱自己的欲望,人類社會就會被欲望的潮水所淹沒,陷入痛苦和混亂之中。所以,為人類全體計,為自己的切身利益計,我們都需要婚姻。
不過既然婚姻從愛情那里承襲了無常、空性和生滅的特性,那么它出現任何變化或變故,也就絲毫不足為奇了。作為修行人,此時我們要注意的是如何面對和處理,而不是被變故所震驚和擊倒。
在生活中,通常被動的一方,也就是被遺棄的一方,會感到自己被全盤否定——他(她)不要我了,他(她)選擇了別人。被遺棄者的我執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,因此變得自卑起來,很多人常常盡其余生也走不出這個心理陰影,這一生就被摧毀了。
![]()
實際上,正如我們前面所分析過的,婚姻的離散從根本上是因為愛情的無常等特性,也因為前世的緣分已盡,還因為對方的不覺悟——他(她)只是業力之河上的一只空瓶子,隨波逐流而已,絲毫沒有把握自己的能力。被遺棄者雖然不能說一點兒責任也沒有,但是如果從心理上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而把自己全盤否定掉,那也是極不明智的,毫無必要。作為學佛者,你應清楚的知道,人人都有佛性,人人都有一顆明珠在心里,所以你不比任何人差。
事實上,作為修行人,或許我應該說,恭喜你!尢其是女性修行人,為什么呢?這都是因為你比較虔誠、發了菩提心的緣故。正因為你發了真正修行的心,所以佛菩薩很歡喜、很欣賞你,他們看看時節因緣成熟了,于是便借著生活這位大禪師的巨手,給你來了個“德山棒,臨濟喝”,給你設下一道大“無門關”——只看你透得過還是透不過了。
透不過,你就是祥林嫂一樣的怨婦,反復述說著自己的悲慘故事,直到無人同情、人人都厭煩你為止;透得過,你就是生活中的大丈夫,修行路上的一條好漢,你就沖破了修行第一緊要大關——情關。女性修行者的情執尤其重,這一關的考驗對她們就更是必不可少的了。因此說,情感的挫折是佛菩薩送給我們的一份厚禮,一份考卷,我們一定要頭腦冷靜,爭取成功闖關。
那么,沒有感情變故的婚姻,他們是靠什么維持的呢?一般的人,是靠前世因緣,靠人性中善的一面,靠良心、道德,以及生活習慣的力量。作為修行人,最穩妥的相處之道莫過于化比翼鳥為同修?;橐鲋袃蓚€人為什么經常出現摩擦?因為我執。上文已說過,婚姻的男女主角相處的過程,就是兩個人的我執此消彼長的過程,是兩個人我執的一種游戲。雙方都希望對方能聽自己的,能遷就自己、滿足自己的欲求。
凡是為自己想的多、為對方想得少的人,就會對對方產生很多要求和不滿,就會經常爭吵;反之,凡是為 對方想得多,為自己想得少的人,就易于寬容和諒解,能夠包容和體貼,兩人就能夠和睦相處了。雙方我執都重,婚姻便很難有美滿的下場;一重一輕,可以保全;兩個都輕,都能盡量為對方著想,就是世人眼里的美滿姻緣了。
所以,婚姻的相處之道就在于“損”,損什么?損我執?!盀榈涝粨p”,損的是什么?也是我執,看誰總是在“要”、誰“舍’罷了。譬如最常見的婆媳相處問題,都是因為婆婆想,“那是我兒子,他是我的”;而兒媳則想,“那是我老公,他是我的”。于是婆媳二人互不相讓,矛盾曰益增多。
如果婆婆能想,“他不但是我的兒子,還是別人的老公,最多有百分之五十是我的”,而兒媳也想,“他不但是我的老公,還是別人的兒子,最多有百分之五十是我的”,會怎么樣呢?婆媳的矛盾必定會少很多。話又說回來,那個男人,他真的是某一個人的嗎?不,他誰的都不是,他只屬于他自己,甚至連他自己都不屬于--因為凡夫把握不住自己的心念。又或者說,他同時屬于很多人,有很多角色:老公、兒子、父親、朋友、同事、公民等等,他有太多的身份,他不屬于任何一個人。女人之所以會產生“他是我的”的念頭,不過是因為我執而導致的“我所”罷了,其實是一個錯覺。
總而言之,在家放庭生活中,相處的訣竅也是“損”字,以損為主,損已利人。凡發生一切事情,都用修行的原則來處理,這樣,家庭也就變成了道場,親眷屬也就變成了法眷屬了。
不過,在現實生活中,大部分家庭成員與我們都有善緣,也有一些是披著親人的外衣報仇討債來的,這個時候難度就大了。不過不管善緣也罷、惡緣也罷,只要我們死死抱定修行的心,就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。譬如古時候的舜,他的后母和弟弟多次加害于他,欲置他于死地,而他只一味抱定“孝悌”的心,從不報復,也毫無怨言,真是堪稱圣人,所以最終堯才會選定他作繼承人,他是真有國君之德啊。
只要我們有真修行的心,象舜一樣堅定,那么我們一定能透過一切境界,從而取得今生的修行勝利,《優婆塞戒經》中說,菩薩有二種,一種出家,一種在家,而在家菩薩修行尤難。何以故?“多惡因緣,所纏繞故?!?/span>
心是道場,家是寺廟,生活是大禪師”,落實了這三句話,我們就能隨時、隨地、隨事、隨人修行了,就能“立處皆真”,不負此生。
![]()
什么是愛情?愛情,就是戀愛雙方對對方我執的最大限度的滿足。
凡夫都是有我執的,一般的小人物,又不是古代的皇上,隨時有人觀察你的臉色、等著滿足你的需求,大家都只是蕓蕓眾生而已,那么這個時候,由于業力的推送,人群中冒出一個人來,他(她)格外的欣賞你、在乎你,盛贊你是多么的與眾不同,如鶴立雞群,如明月處星;你的容貌多么美麗,你的心地多么善良,你的性情多么溫柔;你多么有才情,多么能干,多么優秀,等等等等,千好萬好,數之不足。
總之,在此時,萬千人中,我眼中只有君一人而已——遭逢這種情況,如果不是因緣不契,作為凡夫,你的“我執”便會被這一切深深的陶醉了,感到一種分外的愉悅。于是你懷著一種類似于被伯樂發現了千里馬的心情,投桃報李,對這個 “獨具慧眼”的人刮目相看,青眼有加,二人彼此發掘,彼此欣賞,遂成其姻好。
讀罷上述過程,你看出來了嗎?除了前世的業力的作用之外,一般情況下,雙方總是有一個人先愛上另一個人,不遺余力地去滿足對方的我執;對方受到感動,又反過來去滿足追求自己的人的我執。
對于追求者來說,他的投入是要求回報的,也就是說,我先滿足了你的我執,之后你也要滿足我的我執。如果不滿足會怎么樣呢?他(她)就會痛苦不堪,甚至因愛生恨;而對于被追求者來說,則是我愛你,是因為你愛我,你令我的我執感到愉悅。實質上被追求者愛的是什么呢?是他(她)自己。自己的我執得到充分滿足時候的陶醉感覺,就是愛情的感覺。由此可見,愛情和婚姻的男女主角相處的過程,就是兩個人的我執此消彼長的過程,是兩個人我執的一種游戲。
愛情有三個特點:
第一,“如露亦如電”——愛情是短暫而無常的。
愛情就象花一樣,從一粒種子開始,發芽,抽枝,到含苞欲放,初放,盛放,乃到凋零,這是一個自然的發展過程。世界上沒有人能夠阻止花兒的凋零,因而也就沒有人能夠阻止愛情的凋零與終結。
愛情又象人的青春,曾幾何時,我們也曾“指點江山,激揚文字”,豪氣干云,也曾貌美如花,也曾如臨風玉樹,而今或是人到中年,或是垂垂老矣,神采飛揚的剎那青春,又安在耶?人生本已如白駒過隙,青春更是稍縱即逝,而愛情,只不過是青春鼎盛時期的一道閃電罷了。誰人見過閃電會永遠停駐在空中的?又有誰見過露珠在太陽底下不被曬化、不被蒸發得無影無蹤的呢?
既然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的,那么愛情作為有為法的一種,又豈能獨免?除非愛情是無為法,而要是那樣的話,我們就不必追求佛法了,只需去追求愛情就好了;我們也不必學佛了,只要去學習那些癡男怨女就好了。推論到此,作為佛弟子的你,豈能不覺得可笑?
第二,如“夢幻泡影”——愛情是空幻的。
為什么說愛情是空幻的呢?由于無始劫以來的業力糾纏,大部分人一生中不止跟一個異性有緣,而最終得以結婚的,通常只有一個。請你試著回憶一下,從你青春萌動的時候開始,你所心儀的那個人,到后來你為之心動的一個個異性,他們是否都還鮮活地留存在你的記憶里?如果每一個人都細節清晰地保存在你的記憶里,那么我只能說:佩服你是天生的情種!事實上,除了眼前整天面對的那個人,其他的人,早就已經湮沒在現實的瑣碎和歲月的煙海里。
是的,偶然當你回想的時候,你知道是有這么回事兒,但是,當時的事,當時的人,就像老照片一樣,已經有些模糊不清了?;貞浲?,就像做了一場夢,而一段段的感情經歷,就像是一個又一個內容相異的夢。有的時候感覺往事是那樣的遙遠,以至于覺得仿佛發生在前世。甚至有的時候會想:它真的發生過嗎?還是沒有發生過?雖然答案常常是肯定的,但是沒有什么比自己的這些感受更能說明感情經歷的空幻了。
唐人李商隱在《錦瑟》中寫道:
錦瑟無端五十弦,一弦一柱思華年。
莊生曉夢迷蝴蝶,望帝春心托杜鵑。
滄海月明珠有淚,藍天曰暖玉生煙。
此情可待成追憶,只是當時已惘然?!?/span>
這首詩描述了一種倘恍迷離、如夢似幻的心境,把追憶時的那種悵惘心情寫到了極致。其實大部分人在回憶事隔不遠的感情遺憾時,都難免會有一些惆悵,但是等到他到中年、晚年,惆悵亦如風,剩下的只有無言了。當代著名作家余華在《活著》中借著主人翁福貴的口唱道:“少年去游蕩,中年想掘藏,老了做和尚?!睘槭裁蠢狭讼胱龊蜕心??因為他用了一生體會到了人生的幻滅,觸摸到了生命和生活的空性。
對于學佛的人來說,其實應該注意去體會人生的空性。你看過電視連續劇嗎?當戲中的人正歡天喜地、或者正悲痛欲絕的時候,你拿起遙控,把電視“啪”地一關,這個時候,不管故事是多么的九曲回腸、情節正進展得多么如火如荼,這時熒屏上唯余一片空白和沉寂。那些戲中人、戲中事,那些愛恨情仇,又在哪里呢?
每個人的一生其實就是一部電視連續劇,有的精彩些,有的平淡些,但是不管你正進行到哪里,只要閻王爺拿起遙控“啪”地一關,你的人生屏幕立刻就會一片空白,你曾經如此投入的一切喜怒哀樂都化為泡影、無影無蹤,你的這一期業報就結束了。事如至此,你覺得自己這一生中所經歷的任何事情,還有什么真實可言嗎?如果說整個人生都是空性的,那么,作為人生的一個組成內容的愛情,又焉能不空?
佛法再多,大旨也不過談情而己。佛祖愛人生、愛社會、愛眾生,他對一切都充滿了愛,他本身就是一個大大的有“情”人,只不過此情非彼情罷了。
第三,“諸法因緣生,諸法因緣滅”——愛情是因緣法,是有條件的,因而也是有生有滅的。
兩個人的相愛是諸多因緣和合的結果,它有很多的條件,比如前世的因果,今世的外表、相貌、氣質、性格、家庭背景、生活條件、文化修養等等。這些條件中的任何一樣發生變化,只要在戀愛一方的心目中認為它是重要的,那就會產生嚴重后果。比如男人通常很注重女人的色相,當一個女人人老珠黃的時候,男人就會厭棄她,而喜歡靚麗的青春少女,這是最常見的。這個時候,由于女人的衰老,色相這一條件發生了變化,原有的愛情就消失了,男人便撒手去追逐新的愛情了。當然,在現實生活中,事情往往不是這么簡單,經常是很多條件都發生了變化,愛情也便隨之搖擺變化,乃至逐漸磨滅掉了。
了解了愛情是因緣法,我們就理解了它的生與死。當條件具足的時候,它就生起;當條件不具足的時候,它就消亡,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了。萬物有生必有死,有始必有終;因緣有聚,亦必有散,散了的時候,讓我們到哪里去尋找愛情呢——它早已尸骨無存了!愛情既然有上述三種特性,那么,愛情是不是壓根兒就是不曾存在的一件事情、是我們的幻覺呢?也不是的。當初那個人說“愛你一萬年”、“??菔癄€不變心”的時候,他(她)是真的;現在他(她)變了,愛上另外一個人,這也是真的。這恰好說明了愛情的無常和生滅變遷,正所謂“假作真時真亦假,無為有處有還無”。
世人都說,愛情是婚姻的基礎。愛情本身既然已疑幻疑真,那么這個基礎的堅固與否,我們也就一目了然了?;橐鼍秃帽纫粭l繩子,它想把愛情捆綁住。愛情既是空性,用婚姻捆綁它,就象用繩子捆綁空氣一樣,能綁得住嗎?愛情既是無常的,用婚姻捆綁著它,它就永恒了嗎?愛情既是因緣和合而生的,用婚姻捆綁著它,它就不分崩離析了嗎?不,愛情的特性不會因為婚姻的形式而改變,否則就不成其為特性了。
那么,我們人類為何還要選擇婚姻這種形式呢?這是因為,第一:所有的愛情滋味都差不多,過程都大同小異,“三千溺水,我只取一瓢飲”,人們常常把這視為對愛情的專一,實際上,這一瓢水,與再取它三千瓢水,滋味會有什么差別嗎?不都是水嗎?體驗過一次愛情,其實就不需要再浪費人生了,不如省下精力干點別的,比如學佛修行什么的。佛陀曾經說過,世界上如果再有第二件像愛欲這樣的事情,就沒有人能修行得成了,可見愛欲的為禍之大。這樣的大患,一已足矣,何可再三再四?第二:為了人類的集體安全和個體安全。如果沒有婚姻約束,每個人都隨心所欲,就會產生很多的社會問題,財產、子女、淫殺等等,不勝枚舉。如果人們打著愛情的旗號,毫無節制地放縱自己的欲望,人類社會就會被欲望的潮水所淹沒,陷入痛苦和混亂之中。所以,為人類全體計,為自己的切身利益計,我們都需要婚姻。
不過既然婚姻從愛情那里承襲了無常、空性和生滅的特性,那么它出現任何變化或變故,也就絲毫不足為奇了。作為修行人,此時我們要注意的是如何面對和處理,而不是被變故所震驚和擊倒。
在生活中,通常被動的一方,也就是被遺棄的一方,會感到自己被全盤否定——他(她)不要我了,他(她)選擇了別人。被遺棄者的我執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,因此變得自卑起來,很多人常常盡其余生也走不出這個心理陰影,這一生就被摧毀了。
實際上,正如我們前面所分析過的,婚姻的離散從根本上是因為愛情的無常等特性,也因為前世的緣分已盡,還因為對方的不覺悟——他(她)只是業力之河上的一只空瓶子,隨波逐流而已,絲毫沒有把握自己的能力。被遺棄者雖然不能說一點兒責任也沒有,但是如果從心理上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而把自己全盤否定掉,那也是極不明智的,毫無必要。作為學佛者,你應清楚的知道,人人都有佛性,人人都有一顆明珠在心里,所以你不比任何人差。
事實上,作為修行人,或許我應該說,恭喜你!尢其是女性修行人,為什么呢?這都是因為你比較虔誠、發了菩提心的緣故。正因為你發了真正修行的心,所以佛菩薩很歡喜、很欣賞你,他們看看時節因緣成熟了,于是便借著生活這位大禪師的巨手,給你來了個“德山棒,臨濟喝”,給你設下一道大“無門關”——只看你透得過還是透不過了。
透不過,你就是祥林嫂一樣的怨婦,反復述說著自己的悲慘故事,直到無人同情、人人都厭煩你為止;透得過,你就是生活中的大丈夫,修行路上的一條好漢,你就沖破了修行第一緊要大關——情關。女性修行者的情執尤其重,這一關的考驗對她們就更是必不可少的了。因此說,情感的挫折是佛菩薩送給我們的一份厚禮,一份考卷,我們一定要頭腦冷靜,爭取成功闖關。
那么,沒有感情變故的婚姻,他們是靠什么維持的呢?一般的人,是靠前世因緣,靠人性中善的一面,靠良心、道德,以及生活習慣的力量。作為修行人,最穩妥的相處之道莫過于化比翼鳥為同修?;橐鲋袃蓚€人為什么經常出現摩擦?因為我執。上文已說過,婚姻的男女主角相處的過程,就是兩個人的我執此消彼長的過程,是兩個人我執的一種游戲。雙方都希望對方能聽自己的,能遷就自己、滿足自己的欲求。
凡是為自己想的多、為對方想得少的人,就會對對方產生很多要求和不滿,就會經常爭吵;反之,凡是為 對方想得多,為自己想得少的人,就易于寬容和諒解,能夠包容和體貼,兩人就能夠和睦相處了。雙方我執都重,婚姻便很難有美滿的下場;一重一輕,可以保全;兩個都輕,都能盡量為對方著想,就是世人眼里的美滿姻緣了。
所以,婚姻的相處之道就在于“損”,損什么?損我執?!盀榈涝粨p”,損的是什么?也是我執,看誰總是在“要”、誰“舍’罷了。譬如最常見的婆媳相處問題,都是因為婆婆想,“那是我兒子,他是我的”;而兒媳則想,“那是我老公,他是我的”。于是婆媳二人互不相讓,矛盾曰益增多。
如果婆婆能想,“他不但是我的兒子,還是別人的老公,最多有百分之五十是我的”,而兒媳也想,“他不但是我的老公,還是別人的兒子,最多有百分之五十是我的”,會怎么樣呢?婆媳的矛盾必定會少很多。話又說回來,那個男人,他真的是某一個人的嗎?不,他誰的都不是,他只屬于他自己,甚至連他自己都不屬于--因為凡夫把握不住自己的心念。又或者說,他同時屬于很多人,有很多角色:老公、兒子、父親、朋友、同事、公民等等,他有太多的身份,他不屬于任何一個人。女人之所以會產生“他是我的”的念頭,不過是因為我執而導致的“我所”罷了,其實是一個錯覺。
總而言之,在家放庭生活中,相處的訣竅也是“損”字,以損為主,損已利人。凡發生一切事情,都用修行的原則來處理,這樣,家庭也就變成了道場,親眷屬也就變成了法眷屬了。
不過,在現實生活中,大部分家庭成員與我們都有善緣,也有一些是披著親人的外衣報仇討債來的,這個時候難度就大了。不過不管善緣也罷、惡緣也罷,只要我們死死抱定修行的心,就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。譬如古時候的舜,他的后母和弟弟多次加害于他,欲置他于死地,而他只一味抱定“孝悌”的心,從不報復,也毫無怨言,真是堪稱圣人,所以最終堯才會選定他作繼承人,他是真有國君之德啊。
只要我們有真修行的心,象舜一樣堅定,那么我們一定能透過一切境界,從而取得今生的修行勝利,《優婆塞戒經》中說,菩薩有二種,一種出家,一種在家,而在家菩薩修行尤難。何以故?“多惡因緣,所纏繞故?!?/span>
心是道場,家是寺廟,生活是大禪師”,落實了這三句話,我們就能隨時、隨地、隨事、隨人修行了,就能“立處皆真”,不負此生。